新闻

生命科学学院余路阳教授联合机械工程学院贺永教授在Advanced Science发文开发一种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

编辑:孙可佳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年10月30日 访问次数:10  源地址

脊髓损伤是一类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不仅遭受严重的身体失能带来的诸多不便,还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全球每年新增病例数约为50万,当前临床治疗手段多集中在手术清创减压以及激素冲击疗法,无法修复受损的神经回路。干细胞治疗以及组织工程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现出极大的潜力。然而如何提高干细胞的递送效率以及操作便利性,从而开发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手段,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1023日,3983js金沙线路生命科学学院余路阳教授团队与3983js金沙线路机械工程学院贺永教授团队联合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A 3D-Printed Dual Driving Forces Scaffold with Self-Promoted Cell Absorp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自主吸附能力的3D水凝胶支架,负载人羊膜上皮干细胞的脊髓支架能够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们设计并制造出具有高比表面积以及自促进细胞吸附能力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支架,并负载一种具有免疫调节能力以及类神经属性的新型围产期干细胞——人羊膜上皮干细胞。该细胞的应用克服了传统干细胞在安全性、伦理性等方面的不足,为临床转化提供了便利。体外实验证明细胞接种与支架制造过程的分离确保了最大程度的细胞活力,同时提升了应用的便利性和广泛性。在体内实验当中,脊髓支架的移植引起了显著的神经回路重建,抑制了损伤局部的神经炎症反应,从而造成了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该研究证明了高负载人羊膜上皮干细胞的GelMA脊髓支架能够显著修复大鼠脊髓损伤造成的后肢运动失能,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想法,同时也为未来组织工程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型范式。

双驱动力细胞吸收模型和高负载人羊膜上皮干细胞脊髓支架的示意图

本研究由3983js金沙线路生命科学学院余路阳教授实验室联合3983js金沙线路机械工程学院贺永教授实验室合作完成。3983js金沙线路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邱晨和3983js金沙线路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孙元为共同第一作者,余路阳教授和贺永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983js金沙线路创新团队项目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项目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vs.202301639



总访问量:10743231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